微信扫描咨询
“筑巢引凤栖,花开蝶自来”。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,也是城区高质量发展的“硬核”。前海建设伊始,即将“招才引智”和“招商引资”并行。但其引才之策又有两大独特之处:
一是重视深港合作和全球揽才,尤其在突破跨境人才流动瓶颈上发力;
二是坚持“遵循市场,定制服务,以人为本”的引才留才理念。
这成为前海11年即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。
打通跨境人才流动障碍
人才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体制机制的竞争。作为深港合作区为建立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,前海始终坚持大胆改革制约创新发展的管理方式,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人才制度,特别是在跨境人才流动上,屡有破冰之举。一个月前,华盟灵均刘郭联营税务师事务所(深圳)有限公司完成登记手续,标志着全国第一家深港澳联营税务师事务所正式落户前海。
这一突破,源于年初印发的《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(广东)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》,前海进一步放宽了执业限制,对港澳涉税专业人士“取消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限制,改为执业登记;取消须在税务师事务所占比不高于35%的人数限制;取消须在税务师事务所从业不低于180天的时间限制”,并将其视同内地税务师担任股东,可发起设立税务师事务所。
数据显示,随着前海近年来不断搭建粤港澳职业共同体交流发展平台,推动粤港澳人才跨境便利流动。目前,前海已累计实现香港注册建筑师、澳门核数师等14类港澳人才仅需备案即可执业,382人完成执业登记备案。
让企业做主,以人才为本
除了跨境人才流动,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最开放的区域,前海始终尊重市场意愿,既让企业发挥主体作用,也为人才排忧解难。以“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”政策为例。前海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主导作用,遵循“业内认可、社会公认”的市场化认定手段,不拘泥于学历学位、职称职务、工作经验、年龄、户籍等固有人才评价体系指标,最终吸引了1611名人工智能、科技通信、国际金融等全球科技高端紧缺人才。以“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”政策为例。前海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主导作用,遵循“业内认可、社会公认”的市场化认定手段,不拘泥于学历学位、职称职务、工作经验、年龄、户籍等固有人才评价体系指标,最终吸引了1611名人工智能、科技通信、国际金融等全球科技高端紧缺人才。
而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青年创业空间,也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计549家,港澳台团队286家。今年,前海率先启动的“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”,推动数百名港澳青年签订就业或实习协议,并针对跨境创业就业的年轻人居住等困难,为其提供和人才房。就在上月,前海首次公布前海国际人才一站式“服务包”,提出为战略科学家等六类人才提供100项服务。这些“服务包”也是针对不同人才特点定制了不同服务菜单。比如,为“战略科学家”匹配了包括设立高层“联络员”、重大项目“启动金”、入驻办公“无忧宝”、来深考察“随心飞”、高端公寓“安心住”等25项服务;而“科技领军人才”则可享人才“服务员”、连通科研“资源桥”、成果转化“催化剂”、奖励保障“补给包”等22项服务。